隨著現代交通和工業的快速發展,顱腦創傷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,給患者的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。顱腦創傷不僅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,還可能引發一系列長期的后遺癥,如認知障礙、運動功能障礙以及心理障礙等,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。
1.顱腦創傷的定義與分類
顱腦創傷可大致分為閉合性顱腦損傷和開放性顱腦損傷兩大類。閉合性顱腦損傷指頭皮和顱骨完整,但腦實質受到損傷,可能由于頭部的加速或減速運動、撞擊或擠壓等造成,常見類型包括腦震蕩、腦挫裂傷、顱內血腫等。開放性顱腦損傷指頭皮、顱骨和硬腦膜均有破損,腦組織與外界相通,多由銳器或鈍器造成。
根據格拉斯哥昏迷評分(GCS),顱腦創傷還可進一步分為輕度、中度和重度。輕度顱腦創傷患者GCS評分為13—15分,通常表現為短暫的意識障礙;中度顱腦創傷患者GCS評分為9—12分,可能出現較長時間的昏迷和明顯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;重度顱腦創傷患者GCS評分低于8分,通常處于昏迷狀態,生命體征不穩定,預后較差。
2.顱腦創傷的預防
預防顱腦創傷是降低其發生率、減輕社會和個人負擔的關鍵措施。預防工作應從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兩方面入手,形成全方位、多層次的預防體系。
2.1個人層面的預防措施
增強安全意識是預防顱腦創傷的首要措施。個人需了解顱腦創傷的危害及成因。遵守交通規則,佩戴安全頭盔,是減少交通事故導致顱腦損傷的關鍵。在工作場所中,嚴格遵守操作規程,使用個人防護裝備,可避免因操作失誤引發的傷害。參與高風險體育活動時,專業防護裝備必不可少。此外,提升應急處理能力,掌握急救知識,能在關鍵時刻迅速響應,減輕顱腦創傷的后果。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全方位預防顱腦創傷的防線。
2.2社會層面的預防措施
為預防顱腦創傷,需多管齊下:加強交通安全管理,完善設施與提升意識并行;推廣安全教育,提高公眾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護能力;完善法律法規,明確責任,強化監管;改善公共設施,消除安全隱患;提升急救服務水平,加速急救響應,應用新技術提高救治效果。這些措施的綜合實施,能有效降低顱腦創傷風險,保障人民生命安全。
3.顱腦創傷的急救措施
顱腦創傷的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、減少傷殘率的重要環節。在急救過程中,應迅速、準確地進行現場評估、生命支持及初步處理,為后續治療贏得寶貴時間。以下是顱腦創傷的急救措施概述。
(1)現場評估與安全保障
確?,F場安全:急救人員首先應確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,避免二次傷害。
評估患者傷情:迅速檢查患者的意識狀態、呼吸、脈搏等生命體征,初步判斷顱腦創傷的嚴重程度。
(2)保持呼吸道通暢
清理呼吸道:如果患者嘔吐或口腔內有異物,應立即清除,以防窒息。
保持頭偏向一側:有助于防止嘔吐物或分泌物誤入氣道。
(3)控制出血與包扎傷口
頭部傷口處理:如有開放性傷口,應用無菌紗布或干凈的布類壓迫包扎止血。
避免頭部震動:在止血過程中,避免劇烈晃動患者頭部,以免加重顱內損傷。
(4)心肺復蘇(必要時)
判斷心跳呼吸:如果患者心跳呼吸停止,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。
正確操作:按照標準心肺復蘇流程進行操作,確保按壓深度和頻率符合要求。
(5)固定與搬運
頸椎固定:使用頸托或簡易方法固定患者頸部,防止搬運過程中加重頸椎損傷。
平穩搬運:使用擔架或平板車等工具平穩搬運患者,避免劇烈震動。
(6)快速轉運
通知急救中心:現場初步處理后,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,通知專業急救人員到場。
持續監測:在轉運過程中,持續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,隨時準備進行緊急處理。
(7)醫療干預(院內)
進一步檢查:到達醫院后,立即進行顱腦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,明確損傷類型和程度。
生命體征支持:給予吸氧、輸液等支持治療,維持生命體征穩定。
降低顱內壓:根據病情需要,給予脫水、利尿等藥物降低顱內壓,預防腦疝形成。
手術準備:對于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,及時做好術前準備,盡快安排手術。